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股票多头策略型私募基金的平均仓位为80%股票的操盘,相较于上月有小幅下滑,但仍维持在高位水平。
“大梅沙海滨公园2023年6月至2024年5月每月垃圾清运量总计6682吨,旺季每日垃圾清运量约26吨。另外,环卫工每人每天约捡拾25公斤塑料瓶,每日总塑料瓶分类捡拾量约为1000公斤,未纳入垃圾收运系统。”这组数据来自万科公益基金会在深圳盐田区梅沙街道调研报告《深圳市盐田区梅沙碳中和先行示范区滨海废弃物管理现状调研总结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大梅沙海滨公园的卫生情况这些年在旅游行业有口皆碑,那么如此多的垃圾去哪了?公园所在的大梅沙社区入选深圳市首批近零碳排放区试点社区,既有公共旅游资源,又有常住居民,他们是如何做好废弃物的收集和处理呢?陆源垃圾处理体系又是如何影响海洋垃圾处理呢?
调研主题
大梅沙海滨公园废弃物收集处理
大梅沙海滨公园是深圳人假期游玩和来深旅游打卡频次相当高的景点,它于1999年6月18日建成,目前免费向公众开放。现已成为一个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运动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胜地。2023年之前每年接待游客达1000多万人次,2023年年底地铁开通后人流急剧增加。
为了解近海地区如何管理塑料垃圾,2024年万科公益基金会推出的这份关于深圳盐田区梅沙街道调研,选取大梅沙海滨公园等地,分析该街道如何管理陆源塑料垃圾、滨海塑料废弃物。调研发现,公园垃圾清运量约占整个梅沙街道一半,由环卫工收集后分类处理。
游客赞沙滩干净环境好 自觉打包垃圾放垃圾筒
8月28日上午11点,南都记者来到大梅沙滨海公园,正值暑期,虽然当天是工作日,大梅沙海滩仍旧游人如织,其中以家庭出游为主。公园内十几米左右就会有一个标准的蓝色垃圾筒,其中还有写着禁止吸烟的“灭烟处”。目光所及,几乎没有废弃物垃圾,部分垃圾筒附近有游客用袋子打包好的垃圾。
来自甘肃的徐先生送孩子来深圳读大学,一家人顺便来大梅沙游玩,“一方面我们作为游客也需要讲素质,而且这里垃圾筒很多,非常方便,我们都是把垃圾打包好之后拿去丢掉,这样干干净净的大家都很开心,玩得舒服嘛。”
来自香港九龙的陈先生和太太顺道来大梅沙逛逛,“今日好热,我们不想到海水里玩了,但是沙滩确实很干净,这么多人游玩竟然看不到几片胶袋垃圾,非常让人惊喜,给人很好的印象。”
在南山科技园工作的陈小姐称因为暑假即将结束,她专门请了几天年假带父母和8岁的儿子四处游玩,“我记得没生小孩的时候来大梅沙玩,当时还没有这么干净,现在大家的素质也提升了,公园管理人员也都很负责,维护了不错的环境,我要点赞!”陈小姐如是说,她让儿子展示自己家虽然带了午餐过来吃,但是所有垃圾都放到了自备的垃圾袋,打算游玩结束后一起扔到公园的垃圾筒。
公园保洁旺季时过百人 管理人员常携带垃圾夹
南都记者了解到,大梅沙海滨公园由深圳市大梅沙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公园的日常运营管理工作,该公司将大梅沙海滨公园的清运保洁委托专业环卫公司负责,同时海滨公园的环卫工作受盐田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监管。大梅沙海滨公园日常保洁工人50-60人,旺季时增加至100多人,采用三班倒的作业方式,每天作业时间为5:00-23:00。
大梅沙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园区把卫生和安全作为最重要的两件事。该负责人透露,2024年暑假园区统计废弃物垃圾收集和处理最高峰值量将近60吨,客流量高时园区会增加环卫工人数量,并且增加临时垃圾筒。同时,园区管理人员也会经常随身携带垃圾夹,他解释这样做的目的也是希望游客能够看到不仅是专业的环卫工作人员会收集垃圾,公园的工作人员同样重视,“不少游客看到我们身着便服还在夹垃圾,也会说‘不好意思,我们刚刚不应该扔垃圾’。这样我们也能把对于垃圾收集整理的环保理念传递出去。”
万科公益基金会合作伙伴、固废管理国际专家刘晓表示,当通过调研数据看到“公园垃圾清运量约占整个梅沙街道一半”的结果时,“还是挺震撼的,可见梅沙街道有典型的旅游景区属性。”
建立“海上环卫”机制 开船潜水打捞海洋垃圾
经统计,大梅沙海滨公园年度收集塑料垃圾1238吨,是梅沙街道塑料垃圾的重要来源,这些垃圾通过环卫工人的日常作业,通过盐田区完善的垃圾运输及末端处置系统,得到了合理有效的处理处置,避免泄漏进海洋之中。刘晓解释,规范的陆源垃圾管理体系为避免海洋塑料污染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当前,海洋塑料污染的问题日渐显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数据显示,海洋现存塑料垃圾约1亿吨,绝大多数海洋垃圾来自陆地,包括吸管、外卖餐盒等一次性塑料、纺织品等,已有研究表明,海洋微塑料可通过食物链回到人体。
在本次调研中,梅沙街道通过海上环卫日常作业,年度可在近海区域收集塑料垃圾约32.39吨,此部分垃圾中有很大比例为台风天气或者洋流带来的海洋垃圾;从清理海洋垃圾的角度,海上环卫作业能够触及陆源环卫管理无法覆盖的部分,是减少海洋垃圾的积极手段,也是陆源垃圾管理的有效补充。
在近海垃圾管理方面,目前海事局海上保洁区域分为内海和外海。内海每天出海1-2次,外海每周一次,共有5艘小艇、2艘大船在海上作业,此外,还有保洁人员对部分岸边礁石区域进行清理。
根据万科公益基金会的这份调研分析陆源和滨海废弃物的管理现状与相关政策,了解生活垃圾从源头产生、收集、中转运输的作业流程、相关数据,调研梅沙街道的塑料垃圾产生与回收情况,分析废弃物收集量、收集方式。
海上环卫收集到的垃圾主要有木头树枝、塑料瓶、泡沫和生活垃圾,以重量为单位,木头占比约占60%、可回收垃圾约占25%、不可回收垃圾约占15%。经估算,2023年6月至2024年5月全年逐月海漂垃圾清运量总计32.4吨。
根据《报告》,广东省建立的“海上环卫”机制,在常规的城市环卫管理基础上加强海岸线和近海海域的垃圾治理,是避免海洋垃圾泄漏的有效方式,在全球海洋垃圾管理的视下具有前瞻性和代表性。但目前,中国的海上环卫系统并未建立计量统计体系,缺乏科学客观的数据表达海上环卫工作的绩效。
盐田区海洋生态环保服务中心负责人杨旭聪和同事定期会以公益为出发点,通过开船打捞和潜水的不同方式打捞海面、海底垃圾,“收集海上垃圾不能盲目去寻找,熟悉这片海域的水流情况,基本可以预测垃圾的聚集区,会更有针对性。“杨旭聪介绍,很多垃圾对于鱼类、珊瑚等伤害很大,通常一次需要4-8名专业人员出海清理垃圾。
盐田区梅沙街道近零碳社区建设
除了大梅沙海滨公园以及近海垃圾收集处理之外,盐田区梅沙街道的近零碳社区建设也值得关注。
深圳作为我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也是碳排放强度最低的城市,碳排放强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2022年,深圳单位GDP能耗仅为全国的三分之一,处于国际先进、国内大城市最优水平。
广东省第一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授牌中,深圳港盐田港区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双碳”试点的港区。近年来,大梅沙社区一直在尝试打造低碳城市社区的“新样板”。
人均碳排放1.1千克/天 约等于开车三四公里或用15张A4纸
“近零碳社区建设在全国都没有先例,我们这里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也是一种探索。”盐田区梅沙街道党建办主任于凯介绍,2021年底,大梅沙社区入选深圳市首批近零碳排放区试点社区,在创建之前,进行了一次基底调研,发现这里的人均碳排放为0.68吨(每年),当前目标是降低40%,预计到2024年年底,达到人均碳排放0.4吨(每年)的要求。
0.4吨的目标,意味着居民每人每天只有1.1千克的碳排放量——也就是开车三四公里或者使用15张A4打印纸。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大梅沙社区打出了一套减排“组合拳”,其中包括:“零碳生活集市“”黑科技-黑水虻“以及”能源利用“三板斧。
盐田区梅沙街道志愿者贺佳现场为居民讲解“碳积分”功能,“家里面有不使用的东西,可以通过旧物回收换取一个碳积分,在积分商城里面可以兑换我们所需要的一些生活用品。”此外,各种各样的低碳活动也让社区居民对低碳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达成了共识,形成了低碳合力。
引入黑水虻吃厨余垃圾 一年就可以减碳970吨
为了达到预期的碳排放目标,除了全民参与的基础,万科公益基金会创新性引入了“黑水虻厨余处理技术”:小小的黑水虻幼虫能够在8天内吃掉比自身重20万倍的厨余,轻松处理大梅沙万科中心园区每日200千克厨余垃圾,年温室气体减排量64.7t CO₂e,相当于种植了647 棵树,是社区的“减碳明星”。与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盐田管理局、深圳市盐田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共建的“近零碳循环科普馆”,厨余垃圾日处理量可达3吨,,一年可以减碳970吨,相当于7000多棵成熟期的阔叶林木一年固定的二氧化碳总量。有助于推动社区有机废弃物在地资源化,减少垃圾转运及处理环节产生的碳排放,助力盐田区以及深圳市以先行示范标准实现双碳目标。
垃圾处理之外,能源利用也是大梅沙社区减少碳排放的重点。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例如采用光伏与绿化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楼顶空间打造屋顶花园,为昆虫、鸟类提供庇护场所;在社区闲置的工商业屋顶加装光伏电站。据了解,屋顶光伏项目年均发电量约为71.06万度,可有效减排二氧化碳17711吨、二氧化硫533吨、氮氧化物266吨、粉尘4832吨。温室气体核查员邱骏光从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中了解到,从2022年11月到现在,光伏发电共计85万度,其中一栋楼的年用能情况在100万度左右,使用清洁能源,帮助大梅沙社区实现了30%以上的减排目标。
调研建议
由第三方认证垃圾收集量 建立渠道直达潜在认购方
《报告》按照产生源、主管部门、执行机构的特点,拟提出碳中和社区减少海洋塑料污染的行动建议。
海上环卫开展减塑认证
比如,行政主管部门可申请国内海洋减塑相关认证,即从第三方机构视角,客观评价与记录滨海城市海洋减塑工作,可按照一定时间周期,认证近岸、近海的塑料垃圾收运量。
以海上环卫项目开展减塑认证为例:第三方机构确定认证范围;监测海洋塑料垃圾的收集量、组成成分,核定可能实现的减排量;给出初次评估结果;按照季度(或者半年度)抽样调查核证,选取不同区域的地理标段,测算海洋塑料的干重,认证期结束时,签发减塑认证量。
建议行政主管部门建立信息化平台,为海洋减塑认证项目的运营方和潜在市场的认购方搭建互通渠道。把试点城市与点位的海洋减塑核证量接入平台,形成可视化的展示效果,表明通过试点案例成功减少固定量的海洋塑料垃圾。
完善塑料垃圾计量系统
调研发现,目前城市环卫公司对于废弃物,尤其是塑料的称重计量系统并不完善,作业人员多以估重方式进行计量称重,并且并未对塑料垃圾分开单独计量,由于滨海城市的特点,海滨公园中的塑料垃圾多伴有细沙、海水等杂物,细致称重计量可使结果更准确。
《报告》建议,环卫公司完善塑料垃圾计量系统,并为环卫作业人员提供培训。在建立塑料垃圾计量称重系统的基础上,可通过海洋减塑收集认证试点项目,由第三方认证被规范管理的塑料垃圾量,衡量其在海洋减塑环节中的贡献值。
同时,《报告》指出,当前还需要建立一个市场化的废弃塑料回收系统,企业、非政府组织(NGO)以及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协作,形成有效的回收网络。国内已经出现一些以回收海洋塑料垃圾作为再生资源的企业,比如蓝景科技、云尚海洋、浙江英瑞特等。
随着中国“3060”双碳战略目标逐步实施,绿色金融呈现较快发展趋势,比如消费者领域的碳普惠,是绿色金融的一大创新实践。《报告》建议,在海洋减塑领域,可借鉴绿色金融,尤其是碳普惠在发动消费者减碳方面的经验,开发蓝色金融产品。
《报告》认为,部分消费者希望能够参与碳市场交易,知道自己的碳减排量以及如何拥有碳资产。更多的非控排企业以及非可再生能源企业也希望有类似的自愿减排市场机制,可以通过碳普惠市场抵消一定比例的排放指标。这也为推进多元碳普惠机制提供了可能,同时碳普惠也可以带来更多经济、科技和就业发展机遇,意义已经远超碳普惠本身。
采写:南都记者 谢宇野股票的操盘